当前位置: 首页->名家大讲坛->课堂时录->正文

【名家大讲坛】观画如观景 赏字胜赏花

时间:2022年05月11日 19:00    来源:    作者:    阅读:

手卷画是具有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源远流长、深具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这种早期的单体绘画常常是画在卷薄、软性的东西上,而在欧洲的艺术传统中则是绘制在木板、硬物质上。绘画物质的不同也影响着绘画的发展。与西方不同,中国卷轴画成为了一种艺术传统。5月10日下午16:00,文化移通云讲座研讨会带来了著名艺术家巫鸿的《移动的画面:古代中国对世界艺术的一大贡献》讲座,为师生讲解了中国古代的若干名作,如《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美术对于全人类的美术做了很重要的贡献,手卷画就是诸多贡献中的一种,但是并没有人很清楚地意识到。虽然在别的文化中,类似于卷轴画的文化也存在,但是都不敌其在中国美术里的持续性与深刻性。这也意味着,只有通过发掘手卷画的媒材特质,我们才能够开始检验卷轴画的历史发展,探索历代中国画家是如何发掘手卷作为一种绘画媒材的潜力,同时在这过程中将一个空白的卷子转化为具体的、个性化的艺术表现。

众所周知,从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以前,绘画就已经开始出现。一开始人们会在岩壁或者建筑、器物上画不同类型的绘画,那时并不存在所谓的以单个物体存在的单体绘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约公元前4000到3000年,旧石器时代的挪威阿尔塔岩画;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地面炭绘、大地湾地画;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鹳鱼石斧彩陶缸等。


手卷极端的私人性与特定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其艺术目的与创作环境和看画方式都有关系。在这些意义上,由于中国古代画家对手卷画的媒材特质不断地发掘和创造性地运用,从而造就了世界美术中非常独特的视觉传统。以美术的形式去表达一个复杂的社会层面、心理状态、性别关系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手卷画恰恰能提供这样一种方式。

就像一部经典电影一样,《清明上河图》和其他古代手卷的杰作,不但吸引大家聚精会神地把一个作品从头看到尾,还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当我们对艺术渴求的同时,也意识到手卷画的媒材特质给当代的美术馆、艺术策展人以及艺术史家提出了一个艰巨的挑战。如果历史名作不再能够被观众,甚至美术史研究者手执观赏,或者它已经从私人甚至皇帝的手中转移到了公共展览空间,当代的美术馆又如何能够呈现它们独特的艺术特性呢?


这个消失的独特艺术传统、艺术媒介是世界艺术史和中国艺术史中的一个伟大创造,应该引起大家对艺术传承的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保持且呈现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思维。




(名师课堂办公室:邓钰琳 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