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师选修课->课堂时录->正文

【名师课堂】追随历史足迹,深入文人精神

时间:2022年11月03日 19:00    来源:    作者:    阅读: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声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被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11月2日晚7:00,“名师课堂线上录播课程”播放了三峡大学胡俊修教授的《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为同学们拨开笼罩在民国文人身上的迷雾,用发展的眼光评判其功过是非,讲述他们身上的正能量。

首先,民国文人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知学问而不忘政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中华民族素有爱国主义的传统。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梁启超,一生投身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富强和国家繁荣,四处奔走,竭力呐喊,几乎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处在一个不断变化时代的他,从成年时参与的戊戌变法,到去世时的国民党崛起,一直在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恰恰是因为他的透彻,每一次他都热情而积极地参与其中,为国家寻找出路。民国的另一位风云人物——徐志摩,虽多因情感经历受人关注,可他更有的是一颗赤子之心,以爱国情怀贯穿了自己的一生。1919年,正在美国留学的徐志摩,十分关心巴黎和会的进展,积极参加留美学生的各种集会,对国难中的捐躯者无比敬重。他还曾向港英当局举报并最终破获了一起毒品走私案件,怒目黑暗腐朽的社会,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难。

其次,民国文人有读书自觉,以文学为最大乐趣。梁启超对读书很有见地,他说“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由此可见,他读书的经验丰富且对读书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另外,有“移动图书馆”外号的陈寅恪,更是将爱书情结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师吴宓在1919年的日记里写道:“哈佛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两君读书多,而购书亦多。到此不及半载,而新购之书籍,已充橱盈笥,得数百卷。”而季羡林先生所提的事迹就更有趣了,他说陈寅恪完全把书当成女朋友一样打扮,每次买了书都要分类别地给书穿上“华衣”。

除此之外,民国文人还拥有独立精神,灵魂因此而高贵。1924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因受阻于家人而未果。后来,王国维出任清华教职,在受西学浸染极深的清华校园里,他依然顶着一条辛亥革命后重续的辫子。在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后,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以死为中国传统文化招魂,故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他自己将自由作为一生的追求,甚至认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

民国文人照亮了一百年前中国思想文化的天空,他们不仅有学问有尊严,更有着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和独立精神,值得我们百年甚至千年的不断回望。他们身上的高洁品质和高远格局值得我们永远致敬,这大概也是今天学术文化上掀起一股民国热的原因所在。




名师课堂办公室:施越洋 刘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