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师选修课->课堂时录->正文

【名师课堂】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华照四方

时间:2021年10月22日 19:00    来源:    作者:    阅读:

“文化将过去的一切保存下去,文化是人类超遗传的记忆。”文明是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成为一个民族炫耀的资本。10月21日晚7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闫雨教授做客“名师课堂”,在下里巴人开展以《世界文明比较研究概论》为题的讲座,为我们讲述了农耕文明中的四大文明古国。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在时代的变迁中所形成的农耕文明也一直延续至今,农业文明也对人类历史提供了价值与贡献。首先,农业文明为我们提供了生态化的农耕方式,在这样生态化的农耕方式下,我们培育出了作物,培育了文化。其次农耕文明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宏观的认识模式,农耕文明所展现的对土地的依赖性,传承性,都彰显了古文明的特征。当然农耕文明还孕育了修生养性的精神生活和感悟生命的宗教文化,因此,四大古国之间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与宗教信仰。正是这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所以才有了现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局面。

四大文明古国说的应该是四大原生文明。文明的延续是靠人去传承的,一种文明的消亡往往伴随着其传承者对另一种文明的继承。当两种文明相遇时,更具优势的一方同化另一方的传承者延续下去,而无人传承的文明自然也就消亡了,古埃及、古巴比伦都是如此。对于华夏文明,地缘优势十分明显,我们所处的这块地域周边被大海、高原、荒漠环绕,除了身旁的游牧邻居,与世界其它地域文明交集不多,未受到过多的文明冲击,而且经秦皇一统,汉以来的积累,华夏文明所覆盖的范围及人口数量在这块地域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所以虽有元、清两次游牧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但这些游牧民族较之华夏文明都不具备优势,因此华夏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传承了下来。农业文明是通往现代文明之路上的必备阶梯。与其他文明中心相比,中国还处于相对的孤岛位置,而由于中原的富庶与广大的疆域,其统治阶级也不屑于与其眼中的蛮夷做过多的交流。农业生产要求精耕细作,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境,这就必然要求家族成员内部分工协作、互相依赖。此外,农业生产要求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充分的人力保护,这就表明农业生产与人口流动是相悖逆的。同时,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是个力求稳定、自我闭锁的社会。

《山有扶苏》中提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意思是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著名的玛雅文明,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玉米、番茄等农作物的培育,玛雅人创造的“太阳历”,天文数字,无不例外的彰显着玛雅文化的先进,可是落后的制度却难以支撑文明的延续。同样除了被历史淘汰的玛雅文明还有被先进文明碾压的印加文明,因为自身文明不高,再加上西班牙人对亚加帝国的殖民,亚加帝国逐渐衰弱,最终走向灭亡。学习借鉴固然重要,而创新才是积累的真正目的。一味崇拜前人思想,不积极开拓进取,也终会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其性质等同于泱泱天朝闭关锁国,终被大浪淘沙,遗落在历史的边缘。

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华夏子孙教科书中最为厚重的章节。翻开一看,诗词歌赋、义理箴言、民间技艺、汉字中医,或是传统节日、民族气节等等,无不持久地浇灌着我们的精神之花。文明与文明的博弈是很残酷的,先进文明取代落后文明,是历史的必然。只有不断地发展自己,迎合先进的生产力,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名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名师课堂办公室:许聪格 吴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