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家大讲坛->课堂时录->正文

【名家大讲坛】文学里的时间与空间

时间:2022年12月20日 09:17    来源:    作者:    阅读:

在传统的文学中,空间是时间的附庸,空间依附于时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然而,在今天的文学里,时间是空间化的,空间是碎片化的。12月16日下午四点,文化移通线上研讨会带来了清华大学格非教授的《重返时间的河流》,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关于文学的时空关系。

关于文学的空间观,对于文学的创作和文学研究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为了避免我们枯燥乏味,格非教授从文学的例子切入,让我们可以更透切的了解文学的空间观。

例如,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大量的海上画面的场景和整个主题是剥离的。这就是主题是时间性的,而奇幻场景是空间性的。但对于看电影的我们本身的审美来说,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看这些奇幻的画面。尽管这些场景与电影主题无关,却产生了独立的价值。再谈到福楼拜创作经典文学《包法利夫人》的时候,却是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去世的时候。所以,对于福楼拜来说,巴尔扎克的文学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文学将发生一个新的变化——独立场景。正如,他刻画帽子的一个画面就长达几篇,而其目的为了表现人物命运、性格、家庭、出身和阶级属性。

叙事文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时间和空间。所谓的时间是指任何一部小说,或叙事文学作品,它们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量。而空间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另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等包括戏剧性的场面,所有的这些都在空间的范围里面。在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说河两岸的风景。这两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传统的文学里面,空间永远是附属于时间的。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

比如,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体现一个上帝天国的永恒的宁静、和谐。所以在那些画作中出现的人物肖像、河流、树木、山川这些风景,也不是真正的风景。但在达·芬奇的画作里面的蒙娜丽莎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人的微笑。使她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再是上帝的国度里面的一个道具,你们看她背后的风景,变成了真正的风景。

又如,杭州西湖真正的奥妙,不在于风景,而在于它的人文的底蕴。你到西湖里面,你突然可以穿越时空,和多少年来流淌下来的时间发生联系。中国人写诗离不开“月”。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看月亮,通过这个月亮把一个时空观构建起来,时间中包含空间,空间中包含时间,它们水乳交融。苏东坡说这个“千里共婵娟”,他实际上看到的就是一个月亮,可是他知道还有一个人在看,无数的人在看,这个时空是融会的。

我们可以忘记时间,甚至将时间抛弃在一边,但时间重来不会放过我们。我们没有对于时间的沉思,没有对意义的思考,所有空间性的事物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堆绚丽的荒芜。如果我们不能再重新回到时间的河流,而是过度迷恋空间的碎片,我们每个人也只能是成为河流上偶然的风景和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过客。

我们沉迷于碎片化的空间如何?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消除时间性焦虑的方式和走向了福山所说的“历史的尽头”,又如何?宁愿听从康德,既然我们的理性让我们获得了自由,那就让我们承担自由的重负。实际上,我们确实从传统中能够获得力量,获得解读世界的不同视角,甚至获得真正的安慰。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笼统地说重返时间的河流,因为我们已然迈进了现代,传统与我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我们只能往前走,因为历史不曾有退路。




名师课堂办公室: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