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家大讲坛->课堂时录->正文

【名家大讲坛】复得与复失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19:00    来源:    作者:    阅读:

关于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现今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去讨论中国文化时,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记忆?我们又会对历史文化产生怎样的看法与认知?12月7日下午4点,文化移通线上研讨课带来了戴锦华教授的《复得与复失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讲座,为同学们分享戴教授近年来对此的一些思考与见解。

讲座开始,戴锦华老师就向大家抛出第一个观点:无视前现代的历史来推进现代的中国时间,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种自我文化的虚无主义。“失而复得,得而复失”,这是戴锦华教授所认知的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在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有一段著名的台词“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历史没有年代,也就是说事情没有发生、发展、变化中的任何一个过程,有的只是无尽的重复。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宣布了时间的开启,同样的逻辑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际上,一直贯穿着现代当代中国的历史,以至一次再一次的,每当现当代中国历史发生重大演变的时候,我们就再一次宣告事件开始。

戴锦华老师还向大家讲述,在她还是一个年轻的学者时,尽管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历史不甚了解,但在八十年代末,那个特殊的时期,徐冰的作品《天书》令她感到深深的震撼,甚至完全认同其中中国文化只是徒有其表而没有文化内涵的观点。还有一些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传达出的都是中国文化压抑性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当我们抛弃前现代历史去推动现代历史的发展时,很容易产生自我的虚无主义,对民族文化产生怀疑否定的态度。

戴锦华老师的第二个观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白话文运动,一种新的语言文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性的媒介工具。在文明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历史开启的时刻,我们已经开始了一种深刻的内在改造,而这种深刻的内在自我改造成为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构成了一种极端深刻的文化的内在流放。意思就是说我们所谓的中国经验被我们自身流放出去,或者说它不再能在我们的媒介中直观的被把握。戴老师认为白话文运动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口语化的过程,而是在前现代化中国中古白话中依然存在着,我手写我口的语言形态。

戴锦华老师的第三个观点: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反帝反封建,反封建首当其冲就是反对孔儒反对自我文化主流,这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命题。因为同一阶段,其他国家现代化文明进程中的主要议题是反帝反殖民,他们只需要对外抗争,而我们却腹背受敌——前现代历史的束缚和外来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在建构现代文化的时候,我们给自己的建构的主体是一个中空的自我。戴老师认为那一代的思想者、行动者对于艰难的几近接近绝望的境况,面对真实的历史时刻勇敢又纠缠地做出了不得已的选择。而我们失去了当时那一批人真实的张力,将选择过后的结果当做一种新的文化常识,我们中空而不自知,却自以为充实。

当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前现代的历史时,我们必须明白,对于民族文化、文明的发展,我们要有高度的认同感,只有对历史进行认同,历史与文化才能得以发展。





名师课堂办公室:朱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