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家大讲坛->课堂时录->正文

【名家大讲坛】认识民族志,探究语言政策

时间:2022年04月28日 19:00    来源:    作者:    阅读:

民族志对语言政策过程研究至关重要,其是语言研究一种重要视角与方法,可以揭示不同层级的语言政策在复杂的日常生活的不同语境中的阐释与实施过程。4月27日晚7点,文化移通开展线上研讨课,带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余华老师的《语言政策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讲,为同学们阐述民族志对语言政策的重要性。


什么是民族志?从其希腊词根来看,民族志其实是意在书写普通民众文化与生活的一种研究方法、书写方法及文体体裁。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是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人群或对社区进行长期的参与观察,得到“内部人”的叙述与观点,以整体观的视角呈现语言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的复杂性。这种参与式观察是真正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去。

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一句真理性的话,因为对于政策的阐释与实施,落实到个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阐释与实施方式,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照搬政策来进行实施的。由于扎根自然而真实的社会语境,注重政策行为主体的声音,民族志成为语言政策研究跨学科前沿探索的重要方法和语言政策。


语言政策民族志是语言政策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视角与方法,强调对现实生活语境中的语言政策过程进行描述与分析,关注不同层级的语言政策如何在人们具体而细节的语言生活中得到理解、阐释与实施,将单向度的自上而下政策文本分析推到另一个维度,进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阐释与实施过程互动的民族志研究。

语言态度与语言决策就是在人们的日常吟说中被凸显出来的,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中,语言政策不仅是法律法规政策文本,更是推动语言教育、语言保护及语言生活动态变化的动力。政策阐释动态理论,是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语言政策。在政策阐释动态理论学者看来,政策从未仅仅只是一个文本,而是能做事情。有学者表示,一旦一项政策下发下来,我们不仅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文本,把它作为文本来分析其中的词、句、意义、还要看政策颁发之后,后续引发了哪些社会活动,这就是政策阐释动态理论学者要去做的事。在动态视角下,我们就不会将分析局限在官方政策文本的释义与解读上,而将政策文本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语境下观察政策文本带来的语言教育与语言活动的改变。就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就促进了公共场所出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标语的出现。


授课中,余华老师还提到“洋葱与剥洋葱理论”是民族志学者突破文本政策的文本属性,从文本的传播与阐释的视角提出语言政策的多层建构性。将语言政策置于具体的教育和社会语境中进行分析,提出了语言政策的经典语义,这就是语言政策中的“洋葱”。


强调语言政策民族志的参与性、行动性与反思性,提出研究者应成为有社会担当的学者。语言政策民族志不仅是通过文化阐释来分析语言政策的一种方式,更是通过参与式观察来透视语言政策过程的方式,能让研究者和教育者在语言生活与语言教育中形成探究式的生活方式,激发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名师课堂办公室:邓钰琳 王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