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师选修课->访谈对话->正文

周黎明访谈

时间:2018年06月03日 20:50    来源:    作者:    阅读:

(访谈时间地点:2017年5月15日,移通学院教工之家)

Q:在绝大多数的影评人眼里,电影的好坏标准是什么?

A电影的好坏是有很多标准的,每一个人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反过来,电影它自己有一个标准,我们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它其实会给你一个暗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电影,它会引导你用它那个界定的方式来判断它。最常规的分类就是文艺跟商业两种,你看看它的艺术价值,看看它的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是有一个客观标准的,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最大的标准就是票房,但其实票房不是唯一的标准,甚至有时候票房不是最高的标准。比如说一部影片票房十亿,在中国当然很高,但是它是投了十五亿拍的,那就赔钱了。但是同样这个十亿的电影一亿投资那还是赚了很多的。

影评人通常是有艺术标准的,所以影评人严格说不应该受到调侃,一部好的影片也许卖的很好,也许卖得非常不好,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恰恰艺术标准跟商业标准不一样,商业标准有客观的标准,艺术是没有客观的标准。正因为这样,所以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部影片出来这个人说很棒,另一个说很烂,这种现象是有的,可以说相当多的成见,但是看多了以后会发现大多数的评论或者说主流的评论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评判标准的。比如说这个故事讲的是不是不合逻辑,主人公塑造的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立体。同样一个人物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连补式的人物,一般这种是不如一个三维的立体的人物。所以这种种的评判标准,有些是在教科书上教的,有些是我们在常年的电影欣赏中积累起来的。

其实中国真正的职业影评人并不多,他们靠职业靠写影评来养家糊口,养活自己都是比较难的。我看电影可能跟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标准是不太一样的,他看电影可能就是过一个小瘾,那么这个电影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冲击他可能不会去考虑,我可能考虑的多一点,我可能考虑到他的选题,它的定义,或者人物的塑造是不是好的,看的时候会不会打动我,看完以后会不会给我留下什么东西。最极致的影片,看完以后是让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变化,是往好的方向变化,让你觉得我要做一个更好的人。那么我觉得这样的影片是高级的,但是这样的影片是很少很少的。

我们很多人觉得在电影院看的泪流满面很感动的时候,就是很好的影片。但实际上在我看来这是比较初级的,因为一部影片打动情感其实不难,但是要注入你的思想,改变你的思想让你变得更好很难,所以这里面其实是涉及到很多评判标准的。有些影片他不注重你的感情,你看的时候它是思辨性质的,需要你去想。这样的影片可能是非常小众的。大众的比较注重情感,但是呢你可能比较偏向这种,所以不能用一个标准去套所有的影片。当我们说一个影片好的时候可能不同的人他的潜台词是不一样的。 

     Q:《摔跤吧,爸爸!》票房由低到高甚至赶超了美国大片,印度片在中国发展这么好而且票房大卖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呢?

A不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一般在周五公映后,周五周六周天是看电影人数最多的时候,所以通常一部电影公映后的第一周是票房最高的一周,之后的每周票房都会逐渐下降。当一部影片公映之后票房不断增高,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就是这部影片的口碑非常好。这种事情是比较罕见的,在中国美国等国家都会发生的,一年可能就发生个一两次。

《摔跤吧!爸爸》作为一部在中国公映的影片,这部影片在中国宣传主要靠的是口碑相传,影片的男主虽然是个大明星,但是他在中国却并不是很出名。这部影片的预算也不是很多,与《长城》的宣传预算简直没法比,完全是靠口碑宣传的,口口相传,你看完后感觉太好看太感动了,你回去后会像你身边的人推荐这部影片,你在宣传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费用的,但你是一个消费者,你看过这部电影后你的评语是超过任何一个我们这样的影评人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评论的。当然我说的“你”是指千千万万个你。

那么作为一部印度片那就更不寻常了,因为在全球市场是有两种影片,一种是好莱坞电影,另一种是他们本国的影片。在任何地方,除了本国和好莱坞电影外其他电影想要在其他国家上映是很不容易的。比方说在限韩令发布之前我国放韩国电影一年可能只放映一到两部,但这些影片票房并不理想,虽然它在韩国本身可能是票房冠军。那么这种现象细讲是有很多原因的。我是在腾讯参与过一个阿米尔汗的访谈。这个片子是一个体育片,所有的体育片不论是哪个国家,都是有套路的,套路大多是一开始主角处于弱势然后通过种种努力取得成就,这种影片想要拍好是非常难的,因为观众都知道这种套路,这部影片做的好的地方是它的细节,它镜头的每个调度、调试都做得非常认真,最极致的一点是男主角阿米尔汗演的那个老爸,他以前是一个摔跤手,之后是一个中年男子和我一样肚子那么大。他真的就是自己吃成那么胖的,拍完以后过了几个月又练成肌肉男,这个一般人真的很难做到。他这种敬业的精神,他作为超级大明星都这么敬业的对待这部影片,让我们非常感动。但是实际上,他这种精神渗透到这部影片的方方面面,只不过这个男主角做的非常极致。纯粹的从艺术角度上说这部影片就只是一部很认真很细致的影片,没有什么艺术上的突破。这几天也有听到一些稍微不同的声音表示我们把这部影片抬的太高了。但是这是一部好电影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电影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有大批量的人拍一部影片纯粹是为了从中捞一笔,外行可能不是很看的出来,但内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部影片是粗制滥造的,大概处理几周就可以做出来,不会像这部影片这样处理的那么细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出现一部这样的片子所以大家很惊讶。

但是我觉得很多人在评价一部电影时都不是很客观,因为印度电影从产量上讲是全世界公映影片最多的国家。不管是好莱坞还是宝莱坞都是有好片有烂片的,中国也是有好片子的,但是因为我们引进的印度电影很少,通常都是很好的片子,所以我们可能也犯了一个逻辑性的错误,以为印度的电影都是这类的好片子,但是印度也是有烂片的。我曾经为了写一部工具书一口气看了一百多部印度电影,有些印度电影也是很烂的。但是阿米尔汗是一个超级大明星,他拍影片的量不是很多,所以他的影片每一部都很扎实。他在中国过去几年的放映的三部片子《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这三部在印度全部是打破印度票房的。       

Q:大概所有的印度影片都会把歌舞文化融入进去,但中国把孙悟空这个梗咬得死死的而没有融入其他文化,您怎么看待?

A关于印度影片里的歌舞啊本身我是很喜欢的,但这不能算是觉得认可,因为你在任何的片子里都能看到歌舞。如果任何电影都有歌舞实际上是一种滥用。孙悟空的确是中国最有商业价值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做到最生动最伟大最漂亮的一个角色。他符合我们年轻人心中的叛逆心理,所以这个形象是最接地气的,那么因为我们当下的创造力比较匮乏,所以我们就每年多沿用几次这个形象。历史的你就拿过来改一改,或者在边上或者是顺着他的思路,我觉得这证明了孙悟空是多么伟大的一个艺术形象。

 

       

 

    Q:《喜欢你》票房在今天已然超过了两亿,这种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的题材为什么在当今还如此的受欢迎?

A这个影片我是觉得商业尝试失败了,那么这个影片我在评论的时候,大家可能有些误解。因为当时是一片叫好,而我说的是坏话,其实不是这样,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爱情喜剧,这个是我总的评价。但是呢我给他挑了两个错误,吹毛求疵的两个错。

第一个他的片名《喜欢你》太没有想象力。你知道《北京遇上西雅图》。第一步出来之前,因为我认识他们的编导,他以前的片名叫《美丽有缘》,因为这第一部出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啊,这个导演也不是很有名,然后你看到《美丽有缘》给你一个什么信息?就是这是一部爱情剧,这个片名很顺口,听完以后过五分钟忘掉,因为跟别的爱情片的片名大同小异。那么《喜欢你》比《美丽有缘》还要平淡。就这个片名来讲,实在是太没想象力了,《喜欢你》是爱情片,一听就知道。这个片名绝对是不及格。你要把东西卖出去,你再好的东西,你没有一个好的标签就不会有人来。

第二个呢,就是更有意思的一点,可能就只有我,或者是极少数人认为。我觉得周冬雨饰演的很有意思,很有趣,但周冬雨真的是不像一个大角,就是我甚至觉得周冬雨应该是不会做方便面的,那么有人说老友记里面的毛利可,可能我说毛利可也不像是一个,不知道大家看过《老友记》没有。那六个人,毛利可看着也不像是一个大角,但那里面的人设是个大角,你如果能忽视这一点没问题,你只要这一点忽视了,在这个故事里面,那么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可以无视的。因为你看周冬雨做菜的时候全部是特写,全部特写这一点所有做菜的戏的功劳,第一功就是剪辑师,这个剪辑师剪辑的非常漂亮,甚至这些都不是她在做,有可能都是一个替身在做,它没有一个周冬雨在那边做菜的那种感觉。那你再看李安的《饮食男女》,那个老胡在做菜,也许不是他做的,但是起码我看的时候觉得这就是他做的。这个我承认我是吹毛求疵,但是我为什么要吹毛求疵,因为在这个影片里面,在这个故事里面她是个大厨,是一个很关键的情节,因为跟她的恋爱有关系,因为最后他们在一起,是因为她做的菜而喜欢她的,而不是因为别的。而你是把它解读成霸道总裁的这么一个故事,那是表面。其实这个故事里面背后是有一个比较限制级的一个主题,因为它讲的是食欲,实际上食欲是性欲的一种象征。以前西方谚语领域有一句话说通向男人心的最快的捷径就是留住他的胃,通俗的说法就是想要抓住别人的心要先抓住他的胃。那么因为他没有在这个上面做更多的文章,所以你没感受到这种。

但其实跟那个《北京遇上西雅图》一样,汤唯跟吴秀波,一开始见面就吵架,你就知道他们两人最终肯定要走到一起,那这就是爱情片所有的套路。如果这两个人一上来在这个故事里面就相爱了,在当下电影里面,你们最后肯定觉得是悲剧。如果一上来两个人就是死对头,是全世界最不可能的两个人,然后中间再怎么样把它们转过来,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共同之处共同语言的。所以霸道总裁只是一个在我们看来比较明显的表象,但如果这是一部像韩剧似的霸道总裁,他的口碑不会那么好,它在这么一个俗套的框架里面做出了一些新鲜。所以这是一部比较不错的电影。

       

    Q:现在的很多电影都被翻拍,很多人对翻拍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又比较热衷于翻拍的电影,这是什么造成的?真的那些电影不如以前电影的质量吗,但是不管是从特技、画面,还是角度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为什么还是一致差评呢?

A们不拿影片说了,就拿电视剧说吧。因为《西游记》前一阵导演去世了,然后《红楼梦》86版、87版就被称为是经典。但是说实在的,你从整个制作的角度讲,绝对是后面那版比前面那版精细太多了。尤其是《西游记》,那个年代这个人物飞起来太假了,非常非常假,你现在用家里的电脑做出来,比它还要好。因为那个时候,一方面是技术,一方面是资金,八十年代外国的技术是比中国高很多的。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文革刚结束不久,刚刚才改革开放,所以做的很多东西是不好的。但是当一部影片,不管做的好不好,如果能在电视上放个三千遍的话,就变成你的经典了。这个时候观众喜欢这个八十年代的《西游记》,不是因为它好,而是因为它陪伴你成长。就像这样的影片,我们作为一个评论者,是没办法评论的。因为你评价的时候是在和几亿人的集体的回忆抗争,在他的心目当中,这个是好的。但是如果你让没看过这两个片子的人,打散它们的顺序,让他看,再做出评价,但这是一个虚构啊,只是理想状态下是这样的。所以最极致的例子应该是金庸的小说,好多小说每五年拍一次,五年拍一次。那我个人觉得是每一版都有他的特色。

比如说,老版的《红楼梦》,他选演员的准备工作那是无与伦比的。选演员非常的认真,演员的准备工作是一年两年这样下去的,现在拍电视剧不可能这样,对电视剧来说,三天必须完成一集,这就是赶活的,非常非常快的。你给演员说,我要拍电视剧花三年时间,可能人都没有了。可能创作的精神的确不如那个年代,但技术手段肯定是现在好,那么为什么这个故事要翻拍,往往是这个故事在不同的年代,你可以做不同的呈现,所以你后面翻拍的那些,严格意义上说,是不需要去抄袭前面那一版的。你如果去抄袭前面那一版,你既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再重拍一遍,你把前面那一版再重放一遍不就行了。所以你肯定要做一个不同的东西,但是做这个不同的东西的处理的时候,你就一定会先出高下。也许在这场戏上,你做的比以前那版好,但是在细节上,你做的不如以前那版,当然也有整体比以前那版好,或者是整体都是个垃圾,远远不如以前那版,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用一种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说旧一版一定就是最好的,然后这一版一定是烂的,或者是现在这一版一定比前面这一版好。甚至有些人看都不看就下这一种结论的。我觉得这一种方法是比较粗暴的。

通常来讲,新一版是做给你们现在看的,所以你们年轻人喜欢这很正常。你比如说,我如果去评判一部翻拍剧的话,我是首先先撇开以前拍过,就这部作品来评判它。你甚至不能和它拿原著来比。你比如说《红楼梦》,任何《红楼梦》的影视剧大概有几十部了,《红楼梦》的影视剧怎么跟小说比,这小说就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小说。那电影,电视剧没有一部是史上最伟大的。所以你不能拿它比。同样,你也不能同这一部片去一个一个套前面的细节,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它大概可以打多少分。我认为作为一个评论者,我会想它可以打多少分,它整体有六十分、七十分、八十分。把它说的通俗了,本来是一个严肃的戏,他做通俗了。但它作为一个通俗戏,可能是属于高级低级或是平庸的。这个可能职业的人做得到,但是一个一般人,比如说你带你的妈妈去看,她就受不了,这明明比那个时候的好一百倍,但是他还是觉得以前那个好,因为她小的时候看了十几遍,每个暑假它都播,不停的播,所以那个成为她记忆的一部分了,所以她也可以把她作为一个客观的评价,那么我们也没办法去推倒她的言论。

比如说你讲细节的话,那个孙悟空是戏曲的孙悟空,他纯粹是从戏曲拿过来的,那中国的戏曲很了不起,中国的戏曲是一个宝藏,是值得保护的。那么你作为一个电视剧,你是否能够直接从戏曲这样拿过来,这是可以讨论的。

我个人觉得戏曲艺术和电视剧艺术是不一样的。电视剧做的时候,都是应该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的。但是在八六年的时候,提出这样的东西,对他们来讲实在是要求太高了。钱很少,技术又没有,那他能从什么地方拿对不对。我个人对西游记的印象是六几年的一版动画片叫《大闹天宫》,我觉得这是符合我想象的。因为我想象的西游记是我看了小说以后,我觉得小说里面呈现的东西绝对不是现实的,我看了86年的《西游记》,我很不喜欢,觉得里面石头就是石头,草就是草。但是偏偏在小说里面,给我感觉就是石头不是石头,草不是草。因为他是发生在一个能够出现妖怪,超现实的地方,所以我看了动画片,小人书,我觉得那个像,所以我觉得这就是看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看。有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亲人里面有的跟你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我的意见就是不要跟他吵,因为你为一个剧跟他吵,伤了和气,没有必要。他看的很过瘾,你又不能推翻他的言论。

     

     Q:现在的很多小说翻拍成电视剧后又翻拍成电影,是为什么呢?

A就是多赚钱。前两年有一部《何以笙箫默》,那个就是电影版的口碑很差,被评为年度烂片,电视剧还好,电视剧之后还有一个网剧版,网剧版就是一个廉价的电视剧。

我记得前两年那个《山楂树之恋》,就是有电影、电视剧、话剧,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个剧就是有群众基础,《山楂树之恋》这个故事其实很老套,如果我编一个,完全不侵犯他版权。但没有他原来的那群读者,就是我花一大笔钱去买他的改编权,因为我假定这群读者跟着我了,其实就是为了商业。

但是呢,我觉得你不能因为前面的东西是烂的或者是好的而判断后面的东西,因为同样的一个故事,它是不同的,有可能其中有一块是不一样的,你不知道。比如我以前看的《乱世佳人》,是美国当时很畅销的一本小说,还拍了电影,后来过了好多年后,好莱坞说要拍一个电视剧,惨得一塌糊涂,烂的一塌糊涂,没有人看也没有人知道,但是那部影片留下来了。后来又有人跃跃欲试要重新拍,但是太经典了,不敢拍。

     

Q:艺考的时候老师说影评在一定程度上被看做成意义,因为很多时候影评所表达的是自己所想的东西,但是我们在艺考的时候更多的分析是拍摄角度,拍摄的方式,很少有思想上的东西,包括重大的老师说这些东西很死板,我们再也找不到那种眼前一亮的学生了,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的情况,我们的影评变得非常的格式化以及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更多是局势造成了现在这种现象吗?

A我们在写影评的时候,对一部影片,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写过最长的影评是三万字,三万字我尽量写好多方面,但是也不可能每个方面都写到。我一般的一部影评是一千到两千字。我会选这部影片给我留下最深的那几个点。也就是说它相对于同类影片做的最好或最坏的那几个点。往往来讲,一部影片它在某个方面做得合格不好不坏,我就不会去讲它,因为大部分影片都是不好不坏的。

就拿《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来讲,他从思想上来说,只有一个点可以讲,那就是这个到底是不是肯定女性的潜力,那么就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说是,一般来讲,摔跤是个男人的运动,你女性去摔跤,别人就说不信,你怎么可能摔得过男的呢,但证明了这是可以的,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大部分人的理解,因为很少有这类影片,大家都认为只有男孩子会做这类的运动,实际上有些女孩子做的很好,你要给她们机会,我相信大部分的观众看到这类影片得到的是这么一个主题。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这部影片对女性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爸爸把他未完成的事业,他的心愿强加在他的两个女儿手中,他从来没有问过她两个女儿你想不想当摔跤手,而是因为我没有成为世界冠军。爸爸妈妈没有成为钢琴家就逼着儿子去弹钢琴,就类似于这种。这样一来呢,本来是歌颂女性潜力的力量的主题。最终还是男性在压抑女性,只不过这个男性是他爸爸,但是动机是好的,那么这个是他主题上产生的歧义。

除此之外的话,我觉得这个故事从结构从主题上讲其实是很简单的,没有多少逻辑。我觉得更多的观众是关注他的技术,他的技术还是做的非常精细的,是可讲的。像《少年派》就不一样了,首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它的故事,因为它前面一个故事后面藏了一个故事,很多观众就是以看娱乐片的心态去看这部影片,他没有看到后面的故事。

艺术作品,当你创作出来以后,诠释的权利就是观众的。聪明的导演编剧是不会出来说这个才是正确的,你们这些都错了。如果这么做,他是个笨人。首先他是笨,其次他是不知道文艺的本质,文艺的本质是创作出来以后,在欣赏阶段,你的权利就交给了观众,即便在这个时候你会跟他说这是正确的版本之一,你说的版本是众多版本之一,那个观众说的版本也是一个正确的,因为他接受到的是这么一个故事。这样的影片也是少数,大部分的影片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

你给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往往是比较高级的,而且是能让你产生争论的,争论当中你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后面的一个故事,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故事是一个人吃人的故事。他要拍出来的话就不光是一个限制级的故事了,就是简直没法看的一个故事,但是很可能后面的故事才是真实的故事,前面那个3D的特别漂亮的故事也有很多种理解,如果你看到这层的话,你写出来的影评就比较有独到的见解,而最独到的见解呢,就是你看到的东西是旁人看不到的,但是你讲出来了,还很有道理。当然有些人是属于那种特别善于引申的,完全去曲解它,就为了标新立异,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我觉得评论者跟拍电影的人一样有高下,你旁人也是看得出来的,就是你去解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些人全部都往政治上靠,有些人都往另一个方向靠,你得自圆其说。

              说明: 图3

Q:关于电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借他人酒杯,让自己快乐,就是看别人的故事,其实内心想的是自己的故事。第二种说法是说,我不会去杀人,也没有做过警察,但我看电影,学会了做警察,也知道杀人用哪些工具,过了别人的人生。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比较好?

A拍电影看电影这两种是有相似的地方的。因为拍电影的导演,他往往拍的故事是别人写的故事。那么,真正好的导演,他在拍电影的时候,潜意识上是把它变成自己的故事,他未必是把自己的生平事迹放进去,但肯定是把它彻底消化以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再拿出来,不是一个生搬硬套的过程,它一定是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做一个欣赏者,做一个观众,去看的时候,如果这个电影真正打动你的话,实际上,你是把你自己知道的东西,你的社会经验、人生体验,无形的投在里面。那么,这不光是电影,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这样的力量。那么电影的话,有两个大的作用。一个是反映人生,就是所谓艺术来自生活,这是指所有的艺术来自生活,生活当中发生什么,银幕上就会呈现什么。

还有一个就是,艺术包括电影,它是呈现你想过的日子,但是你没有过的。因为世界上几十亿人,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你不可能同时去过几个人的生活,你的生活再丰富,同一时间,不可能过同样的生活。但是,你在看小说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你在那个片段里面,实际上,你是有意无意的把自己套在里面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当中了,所以,你在那一刹那,你是在过那个人的生活。尤其是那种超级英雄片,我们是没有超能力的,但是我们幻想有这种超能力,我们能隐形,我们能飞翔,我们在看这些侠的时候,实际上是做好的例证。我们在暂时的幻想,暂时的把我们自己套在里面,把我们跟超级英雄合成一体。所以,为什么做梦的电影很好卖,而反应现实生活的不太好卖。有很多的人认为我的现实很平庸,每天上班下班,即便你有恋爱故事什么的,又不可能很轰轰烈烈,如果旁边的人的故事很轰动,那我们多半认为这是有问题的,比如跳楼自杀什么的是很轰动,但是在电影里面就有。我们的生活跟电影里的生活比肯定是平凡的,甚至可以是平庸的。因为电影里的故事是浓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