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师选修课->课堂时录->正文

【名师课堂】鉴缤纷世界文明

时间:2021年04月16日 23:19    来源:    作者:    阅读: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明的形成依赖于人的抽象思维。文明,可以概括为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同为歌颂美好。4月15日晚7点,北京大学闫雨老师在下里巴人剧场,带领在座同学们一起去探讨农耕文明中的四大文明,了解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精髓。

人类历史相当漫长,但多为重复。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有“五谷六禽”和二十四节气等,其中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时间知识体系并富含多彩活动的习俗传统,二十四节气承载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农耕文明有着突出的贡献,它不仅是一种生态化的工作方式、系统严密的认知模式,还是修身养性的精神生活和感悟生命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传说。在西方神话中有亚当夏娃,太阳神等人物。西方文化中神会约束人的力量如人们的祷告和赎罪观,希望来世可以生活的幸福;而中国的文化中,神话更倾向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祈求财富和平安等。中国和西方文化不同,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儒教道教和佛教的三教合一,文化更加繁荣丰盛。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开放性与包容性,饱含着创造力与融合力。在古代文化中,传说人类共得到三次启示,分别给了犹太人、基督教和《古兰经》。在阿拉伯世界,《古兰经》在当时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因《古兰经》不可篡改,导致新生事物难以萌芽,国家难以得到发展。教义和现实之间的冲突阻碍了阿拉伯世界的前进。而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宽容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华文化中讲求天人合一即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因素有八卦五行和阴阳之说。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对土地的依赖性以及人民的温和性和明显中央集权的特点。中国人民对土地的依赖深扎于根,作用“多源一体”的发展模式。然而农耕文化的不足也十分明显,如守旧、轻商和重社会关系。古代中国实行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模式,导致商业并不受重视;居住多实行群居,邻里之间十分熟悉,所以中国人十分重视社会关系。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这些特点,使得中华文化也具有了自己的独特性。

世界文化多种多样,和而不同。中华文化发展已距今约5000年,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中华文化非神性文化,它吸引其他文化为自己所用,得以流传至今。一个落后的文化支撑不起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时俱进,纳新吐故,才是一个文化延续下去的精髓所在。

 

  

(名师课堂办公室:桂尧炫 杨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