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师选修课->课堂时录->正文

【名师课堂】领悟唐诗精神,唤醒历史记忆

时间:2021年03月22日 21:16    来源:    作者:    阅读:

“陌上花开,缓缓归矣!”翻开历史的长卷,沿着唐代历史的画廊,放慢脚步,去聆听心灵深处的声音,去欣赏万紫千红的唐诗之美。3月19日晚19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程韬光老师在下里巴人剧场为我们讲述唐诗之精髓,重温大唐盛世。

秦篆汉隶写人生,唐诗宋词筑精神。一个繁荣的时代造就的是一群伟大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无比暧昧的遐想,诗词将你我紧密相连,唤醒大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可以说诗词文化是在回应一个时代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当然唐诗也是其中重要角色之一。那么唐诗到底都有些什么基本精神呢?程韬光老师为我们从六个方面讲述了唐诗的基本精神,其中包括新鲜亮丽,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自由浪漫,酣畅纵恣的主体精神、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人格精神、以梦为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舍我其谁,敢于担当的无我精神、关爱苍生、忧患社稷的圣贤精神等等。

黄鹤楼见过崔颢的千古乡愁,敬亭山读得懂李白的旷世孤独;杜甫沉醉在成都的春雨,王勃惊艳了高朋满座的滕王阁……站在历史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的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都有着对那些迁客骚人共同的思念与话语。

而后,伴随着南北文化的融合和士庶文化的汇流,从汉末魏晋以来的“人的自觉”历程更加催发了大唐诗人们强烈的自由生命意识,使唐代的诗人们洋溢着新鲜亮丽的人性精神。虽然唐代诗人们多少都受到儒道佛侠的思想影响,但构成他们诗歌创作的主体却是发自生命本质、自由浪漫的情感。他们重视自我生命和内心情感,以明朗、健康的态度对待生活,他们超越了贵族文化的狭小天地,超越了生死的执着和欲望的羁绊,其生命意识获得了净化和升华,呈现了自由浪漫的情思和自由的浪漫境界。马一孚先生讲过: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唐诗就是不死的心灵,诗就是人心的苏醒,就像看花,“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发现。在讲发现、完善自我的人格精神的时候,程韬光老师拿李商隐和杜牧为例,讲述了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人格精神的证明。在谈及到无我精神和圣贤精神,这离不开诗人们自身的经历,尽管李白长叹行路难,但是仍然豪迈地高唱“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刚登仕途就被贬官,甚至连累自己的父亲也被远贬交趾,王勃在叹息之后,又满怀信心地高喊“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唐代,无数关怀现实,心怀天下的诗人们也写出许多壮丽诗篇,可以视为是一代诗人对天下担当精神的体现。

唐诗之美,令人沉醉。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境界和味感。唐诗就是一段岁月,亘古地停留在时光中,倚文字、扶光影,在生命中流转不息。而唐诗中夹杂的精神也更值得我们去回味和学习。

提问环节

问:老师您好。唐诗很美,无可否认,但现如今生活中,我们如何去把这份“美”传递,如何将唐诗精神,唐诗文化发扬光大?

答:现在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诗词特殊的历史过程,造成文化意识的欠缺,导致对诗词文化发展规律的严重忽视。如果想从网络时代把诗词发扬光大的话,是不可能的。传统的民族文化应该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吸取经验和教训,以醒世人。要想把诗词重回文化舞台,就必须要求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充滿学习民族诗词的文化氛围,教育界应该要从学校教育开始,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诗词的知识。这样才能让衰落的诗词文化坚强地站立起来,在未来的文化舞台上,创造属于自己民族的举世瞩目的篇章。

(名师课堂办公室:仵亿甜 李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