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师选修课->课堂时录->正文

【名师课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时间:2020年12月18日 21:34    来源:    作者:    阅读:

盛唐之后,满眼却是忧伤,悲情于中,戛然而止。杜甫,从烟雨中走来,将经历的一切写成诗,用一生悲苦,写这大唐最美的山水。12月17日晚19点,在下里巴人剧场,程韬光老师带领同学们一领大唐风骚,领略杜甫风采。

谈杜甫,是课本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忧民的大叔,是生活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漂泊半生的失意人,更是一生作诗无数的诗圣。关于杜甫,朱德曾这样评价他: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对于杜甫来说,人生的前半场,他也是个仗剑走天涯的潇洒游子,风光霁月,豪情万丈;但到了后半场,日渐衰微的国运,入不敷出的家境,让他开始正视现实,走进世俗生活,真正将自己的生命融进诗歌,创作出许多名垂千古的诗词名篇。

杜甫的诗最典型的便是他的“悲”,这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悲,不过在悲之中,又多了一份怜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生活艰苦的他第一个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所有读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十一月,杜甫回家看望妻儿,还没进门就听见哭泣声,原来自己的小儿子活活饿死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提到“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猝。”但丧子之痛并未使杜甫忘记这个时代所处的环境,“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纵使身饿死,但杜甫仍悲悯天下大众。当大唐走向衰败,迁客骚人多在为曾经的盛世谱写一段悲欢离合的挽歌,而杜甫即使满眼悲伤,却仍然写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对国家、对人民的爱是融在骨子里的,无论他的身心受到怎样的摧残,他都不曾变过。“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仍有恨,不得穷扶桑。”他只求平安,用诗去唤醒世人,去展示他眼中的大唐山水。

不仅生活遭受挫折、失败,杜甫的仕途也一路坎坷。他曾遭遇落榜,他的自负使他在答题中患得患失,当他豁然开朗后才有了“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这充满哲理性的诗句。他将自己的命运写进诗里,将人生的哲理也写进诗里,如今我们再次品读杜甫诗歌时,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悲哀,更能学到的是杜甫为人处事的品格,学生能感受到他踏实学习的精神,国家与人民能感受到责任与反思,知识分子能领略到他独特的勇气与担当,民族意识的启蒙也在他的诗歌下焕发新生。

大唐最终还是从盛世浮华中跌落,回头望去,这一生仕途坎坷、前途无望、幼子饿死,面对这样的打击,他仍坚守内心的那一点光芒。就像萤火一般,虽微弱,却能照亮自己与他人。这就是杜甫,一生虽悲,却仍是当年“一夜看尽长安花”的那个少年。




(名师课堂办公室:秦艺菲 姚丽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