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师选修课->课堂时录->正文

【名师选修课】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时间:2018年11月29日 18:06    来源:    作者:    阅读: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提及这句话时总是会想到鲁迅先生,一个对近代青年有着启示意义的人。11月28日晚七点,胡俊修老师带领同学们一同走进鲁迅,去解读鲁迅文学背后的痛苦之谜。

鲁迅作为近代风云人物,有着让人敬佩的才能,同时也有着我们怜惜的痛苦。在俞芳和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温和、爱说笑话的人;在同学们的眼中,鲁迅是一位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为何鲁迅先生在不同人眼里会如此的不同?这就不得不从鲁迅先生的痛苦之谜说起了。

他在《呐喊》一书中写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一个人的性格会受生长环境的影响,鲁迅便是这样的例子。他童年时家中发生变故,从官三代变成了要饭的,与弟弟投奔舅舅,寄人篱下。家境的破败,舅妈的两面三刀,祖父科场舞弊判死刑,父亲的抑郁而亡让鲁迅在童年时就养成了孤独的性格,一步一步踏入痛苦的深渊。

所以鲁迅长大后选择在日本留学,可他母亲从乡人那里听闻了鲁迅在日本娶妻生子,则要求其马上回国。鲁迅以学业未完拒绝了母亲的要求。而一心想要儿子回家的母亲给其发了一封电报写着“母病速归”将鲁迅骗回了国。回到家中才知道这是母亲为骗他回家所设下的局,为的是让他娶邻村家的朱安。爱母心切的鲁迅只好答应母亲的要求,但是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两个要求,第一,不裹脚;第二,能识字。哪能想,朱安一个要求都不符合。鲁迅只好用无声的反抗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妻子洞房花烛守空房,婚后带着弟弟前往日本留学,最终造成了三个人的悲哀。

也许是作为哥哥的鲁迅童年太过辛苦,也许是他太爱弟弟。与弟弟反目成仇是他人生最后的痛苦。鲁迅一直本着长兄如父的思想照顾弟弟,就算外出留学做梦也是梦见弟弟而非自己的妻子。在1919年,他花费3500元巨资买入大宅子,也只是为了空地大,方便侄子玩耍。谁曾想,后来在政府工作的鲁迅遭受到多次的克扣工资,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认为他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尽然设局陷害他,让本来一对和和睦睦的兄弟,因其挑拨反目成仇,永远分手,伤透了鲁迅的心。

童年苦难、婚姻不幸、兄弟反目,让鲁迅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也正是这些痛苦,成就了他的文学与心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彰显大我。他是一个同情弱势群体,提携关心青年的人,在3.18事件中他力挺大学生,不惜被列入白色名人榜单,被国名党追杀。1933年参加杨杏追悼会时不带钥匙,不带许广平,是早已做好为革命牺牲的准备。在敌人面前,横眉冷对千夫指;在青年面前,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虽已逝,但是他的担当和责任是民族的脊梁。

孤独没有止于孤独,痛苦没有止于痛苦。鲁迅使我们反抗,使我们拥抱社会,让后人承担起了进步的责任和民族的复兴。

(名师课堂办公室:高琼芳、冉庭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