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家大讲坛->课堂时录->正文

【名家大讲坛】用脚步丈量路途,用诗歌把握时代

时间:2020年11月25日 14:23    来源:    作者:    阅读:

飞鸟与鱼,山高水深。一个故事让同学们在11月24日晚上7点的缤果大剧院与隋伦老师相逢,一起探索诗歌自然力的奥秘,聆听飞鸟与鱼的浅浅低语。

诗歌的魅力,不仅仅只在诗歌本身,而纸张背后蕴含的共鸣与温情,更是锦上添花。诗歌在经历风花雪月中,受到了历史背景和时代印记的影响。五四时期,胡适在新文化运动的热潮中,创作出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胡适先生也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同样如此,七月诗派的绿原,阿垅、曾卓、牛汉,耳熟能详的朦胧诗派,北岛、顾城、舒婷等,这些诗人的笔下带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与美感,这与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诗歌语言表达虽说是含混的、抽象的,但诗歌本身的逻辑性和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有韵律和美感。像七月诗派,诗歌传达出来的是意境之美和时间恍惚即逝的感觉。如今“回归艺术审美”再次被放大,王国维先生和鲁迅先生的“无功利化”也被世人更加重视。

谈起诗歌,脑袋里最开始浮现的是一幅画面、一个意象。从而联想到一句诗或者某位诗人,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就是写作的风格,要知道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会产生地域独特的标志,这也与作者本身的个人经历有关。90世纪的知识分子有着自己的立场感,更注意语言上的准确性,而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民间写作,更偏向于口语化和本土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缺乏艺术的美感,简洁恰好成为它的特色之一,真情实感的流露,灵活有趣的语言风格,让诗歌变成享受。

“相对于诗本身,写诗更重要”。当诗歌慢慢出现在更广阔的平台上,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当下的诗歌,创作者本人对于自己的文章或许也并非理解,像是对古人意象的模仿,而非自然的创作。写作时也会出现用力过猛的修饰,在描绘某种情绪时,深化自己的体验,对语言刻意、执着的去进行修饰,或是过度的去解读与表达,这样的诗歌,会让人读起来有隔阂,造成语言的繁琐。现代的诗歌应该适当的去融合当代元素,加入自己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让诗歌形式贴合题材本身,将诗歌的纯粹融入到诗歌本身。诗,是一个整体,而非只是某一句。

风风雨雨、辗转反侧,面对当下写作和审美的多元化,重视诗歌创作也不再是个人而言。品诗者会根据诗歌的意境而反复品读,而创造者,更要注重对复杂世界的感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写好一首诗歌,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将古典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堂提问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么这里的诗是指的是文学还是什么?还是就是说人们心中一种理想的地方,如果是指的诗文学的话,那么我们这句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它是鼓励我们去追求文学,在文学的世界里获得自己的一片净土,还是说只是单纯的让我们去欣赏它?
 :首先我觉得文学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觉得这个诗从某种意义上不只是诗歌,也不只是文学,而是一种人生的理想。我们可能在遇到一些眼下的困难的时候,或者身处一种焦虑一种不安的状态的时候,尤其是现在的人年轻人生活压力特别大,有很多的事情要去思考。这个时候,诗的确会解决我们的一些思考的问题,但是这句话已经变成现在的一句鸡汤式的文章了。对于很多人而言,可能也不去考虑他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远方,可能仅仅就是我读了这句话,我知道我不能像现在这样。所以实际上诗和远方就是指我们要把自己当下的生活好好的去度过,我们要有对于未来的一种期待,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的向往。


(名师课堂办公室:秦艺菲 何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