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名家大讲坛->课堂时录->正文

【名家大讲坛】窥一斑而知全豹 ——论我们教育理念中的误区

时间:2018年04月18日 10:13    来源:    作者:    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同志如此感叹道。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国的教育形式又存在哪些误区?4月11日晚,我校有幸邀请到郑也夫教授于缤果大剧院开展讲座。

郑也夫,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等书。郑也夫是中国开放以后最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以其独特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分析中国当下处境中的真实问题。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我们教育理念中的误区》。教授提出了四个关键词:“教育改变命运”“素质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及格的看法”教授通过剖析这些观念,细致的分析我国的教育误区。

郑教授首先提到“教育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育提高了你的能力,改变你的命运;另一种是教育给了你学历,这个学历帮助你改变了命运。“现在的德国是一个枣弧形的社会,中间大两头小,很有钱、很有权的人是很少数的,很贫困、没着没落的人是很少数的。中等收入的阶层是大多数,大多数人出身就是中等阶层,本人只要不是特别不着调、都不会沦落到底层。不需要教育改变命运,人们大多数就是在中间呆着呢。社会上只有职业差别,少有阶级分别,蓝领工人不会羡慕白领,进大学深造,全凭兴趣,而不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干嘛拼命读书改变命运呢?你跟德国人讲这种观念,他不会理解所谓教育改变命运的。”郑教授如此说道。

“教育改变命运”的根本是社会结构的不完善和不健全。“教育改变命运曾经被人奉为经典,如果说一个社会还需要靠教育来改变命运,说明这个社会是一个制度落后的社会,没有变成枣弧形、橄榄形,还处于金字塔形,在这样的结构下如果还不能发生教育改变命运就更糟了,但发生了也不能说明它的制度好,如果中等收入阶级在这个社会占主流,他的子弟按部就班就一定能进入到中等阶级,那干吗还靠教育改变命运呢?”

第二个就是“素质教育”,“我们一向鼓吹的“素质教育”,是个根本不能完成的目标,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是一个文理不通的说法。”鼓吹“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提高音乐、体育、审美的能力,可事实上,素质和能力根本是两回事。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所有素质教育都会变质,“你考什么我就干什么,为了身体健康?以后再说吧!”这就是素质教育这个说法的荒诞之处。

同时,对于我们大多数人都口口相传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也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中国家长最喜欢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多大岁数算是起跑线呢?自然是越早越好,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识字、学英语、上补习班。在发达国家,立法规定幼儿园不准识字、不准教算数。因为孩子的心智尚未健全,要让他玩耍,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在不该识字的年龄识字、在不该算数的年龄学算数,还美其名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整个民族都输在起跑线上。”“在不该干这件事的年龄干这件事,极其荒诞。”郑教授感叹道。

对于“及格”的看法,大多数的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踩在及格线上,他们总是希望可以取得更高的分数。教授强调:“这是把及格污名化了。其实在有些科目的学习上,家长可以释然、放心,不需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为什么要要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把一个学期学习的生字98%、99%都要记住呢?”学习是个长过程,要“学新带旧”。基础教育阶段,花费巨大的精力来达到大大超过及格线的目标这是荒诞的。

对于孩子这件事上,教授也有自己的看法:贪玩应该是好事。不贪玩的孩子麻烦更大。贪玩说明孩子对一个事物有热情,如果一个孩子对于任何东西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让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不贪玩儿,这真的就麻烦了。

教授最后说道:“我们谈教育,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话题,今天我们在思考教育、讨论教育、理解教育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狭隘的,我们所看到的教育不是教育原初那个博大的意义,其实教育不一定要在学校和书本中实现的。”

名师课堂办公室(袁蕊、刘宇天)